根據學員與課程的具體情況平衡“雅”與“俗”
選擇“雅”還是選擇“俗”,應該根據課程對象、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課程過程等因素做出正確選擇。
針對年輕的朋友,可以多采用一些通俗的語言甚至是網絡語言,諸如“爽歪歪”“酷斃了”“帥呆了”等,或者提及韓寒、郭敬明、周杰倫等人物,可以拉近與學員的距離,不至于有代溝,從而使培訓師與學員的溝通更為順暢、高效。如果針對年長的朋友,來點孔孟之道,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偉大詩人白居易每每寫完一首詩還要讀給老奶奶聽一下,看看老奶奶能否聽得懂,何況我們呢?
在講授一段概念較多的內容時,單一的理論闡述久了就會讓學員產生聽覺疲勞,走神、犯困。當不能改變內容時,我們可以改變形式,此時,插入諸如故事、音樂、影片、案例也許是一種好的選擇。而在過于活躍的課堂上,進行一下升華,總結一些精辟、易記的語言,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大部分課程在設計的時候要講究嚴謹的邏輯關系,在文字表達過程中(如PPT、參考資料、參考圖書等)是要追求文雅的,但培訓師現場講授的時候應該以多數學員甚至是全部學員都能聽明白的方式來講授,可能就要“俗”,即通俗,做到“深入在己,淺出示人”。
在講授過程中,還應該根據學員的表現、反饋來臨時調整“雅”與“俗”。